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文明创建 > 文明风尚

“雷达在哪里”高峰论坛今日举行,17位雷达界院士开启“最强大脑”学术盛宴

来源:信息发布     作者:信息发布人员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27日     浏览次数:         

  天高云淡,群贤云集。

  11月16日,由中国电科、中国雷达行业协会和中国电子学会雷达分会共同筹办的首届“雷达在哪里”高峰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17位雷达界院士,多位中青年专家,来自全国军地机关、科研院所、高校、民营企业共计1100余人齐聚,回顾我国雷达从艰苦创业到发展壮大的辉煌历程,畅想我国雷达事业光明前景,并为业界带来权威观点与思想盛宴。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罗文,中国电科总经理、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曼青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雷达行业协会理事长张弛致闭幕辞。

  “1956年,我国自行设计研制了第一部406米波远程警戒雷达,标志着中国雷达从装配仿制正式进入了自主设计阶段。1976年,中国首部战略预警相控阵雷达屹立于燕山余脉黄羊山上,中国人从此掌握了相控阵雷达尖端技术。1983年,新中国第一部国土防空三坐标中近程警戒引导雷达面世,它被誉为‘山沟里飞出的蓝孔雀’。1989年,机载脉冲多普勒雷达正式服役,从此中国战鹰擦亮了双眼。”罗文回忆起我国雷达的发展历程时说。

  “经过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数十年的发展,当前中国雷达技术已经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并在局部领域处于领先地位。雷达装备贯穿陆、海、空、天各类平台,预警、跟踪、识别、打击、评估全流程,具备了较强的体系协同和对抗能力。雷达人将先进的雷达技术应用于气象等领域中,既立足于保卫国家安全这一根本要务,又促进部分民品产业竞争力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吴曼青说。

  面向未来,雷达何去何从?吴曼青指出,当前,我们正处在世界科技革命和军事革命的历史交汇期,协同探测、一体化、量子、微波光子、太赫兹、微系统、共形阵、精细化处理等新兴技术已成为国内外雷达界的研究热点,究竟哪些技术能够成为下一代雷达的颠覆性技术,哪些技术是迷雾与陷阱,这需要我们的院士、科学家和行业精英深入思考。不过,我坚信,长江破浪会有时,中国雷达必将取得新时代的伟大胜利。

  张弛满怀激情的说,“雄关漫道真如铁”,雷达人不断艰辛探索,总体技术水平已经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部分领域处于领先,中国雷达事业无论是装备研制还是技术研究,均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为我国国防和科技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雷达的发展见证了我国国防科技不断追求卓越的艰苦历程,更是我们一代代雷达人自力更生、创新图强、协同作战、顽强拼搏的真实写照。在新的国际发展形势和雷达装备新发展要求下,我们要坚决落实习近平主席关于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要求,明天,雷达在哪里,需要我们共创未来。

  论坛特邀工信部电子科技委首席顾问王小谟院士、中国电科吴曼青院士、空军预警学院王永良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毛二可院士和六位中青年专家作专题报告。科学家们着眼于服务国家战略,聚焦富国强军目标,瞄准下一代雷达装备发展契机,开发新理论、新架构、新频段、新平台、新器件等诸多创新技术。

  本届论坛上特别设置了总长30米,2.8米高的长图画廊展示区,巨大橱窗全景再现了中国雷达技术的发展和中国雷达人的精神。15米的中国雷达院士长廊展示了24位雷达史院士照片和个人简介,15米长的中国雷达装备长廊全谱展示了中国陆海空天雷达装备发展历程。

  开幕式上,大会组委会以影片的形式饱含深情地展现了中国雷达近70年,从无到有,从维修、仿制、自主研制、跟踪追赶到局部超越的奋进历程。中国雷达从南京“小红楼”诞生,走向全国各地,从弱到强,从落后到先进,诞生出战略预警相控阵雷达、机载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空警系列预警机雷达、“海之星”舰载多功能相控阵雷达等多款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骨干雷达装备,涌现出一批批以国家安全为崇高使命,在雷达核心技术领域不断攻坚克难,自主创新,勇于超越的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谱写了中国雷达人在实现“强军梦”、“中国梦”道路上的伟大赞歌。(影片中,多款由38所自主研制的雷达惊艳亮相。观看视频详情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中国雷达简史》编撰启动仪式。未来,雷达人将汇聚行业力量,收集、梳理雷达发展史料,编撰一部全面反映共和国雷达发展历程的《中国雷达简史》,记录几代雷达人艰辛创业,自主创新的事迹和精神,铭记历史,激励后人。大会还同时发布了《雷达与探测前沿技术丛书》,该书共计41个分册,14542千字,共有近30家国内雷达领域顶尖科研单位参与撰写,丛书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是目前国内外所知,体量最大的一套反映雷达领域前沿技术的丛书。

  “雷达在哪里”高峰论坛是中国雷达史的盛会,全谱展示了中国陆海空天雷达装备发展,受到了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社、中国电子报、国资报告等中央媒体及行业媒体的关注及报道。

打印  |  关闭